CPR是什麼?幫人急救失敗會被告嗎?超精闢【懶人包】告訴你

CPR是什麼?適用時機為何?
CPR,即心肺復甦術,是一種用於急救的技術,適用於患者呼吸停止、心跳驟停的情況。其目的是透過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維持血液循環,避免腦部缺氧,爭取急救黃金時間。
根據國軍高雄總醫院的資料,CPR的黃金救命期為4至6分鐘,適用於以下情境:
- 溺水
- 心臟病突發
- 高血壓導致的昏厥
- 交通事故
- 觸電
- 藥物或氣體中毒
- 異物堵塞呼吸道導致呼吸停止
在這些情況下,及時施行CPR,能大幅提升患者的存活率,避免進入腦死狀態。
AED是什麼?如何搭配CPR使用?
AED,即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,是一種能夠自動偵測病患心律,並透過電擊協助心臟恢復正常運作的急救設備。它的操作簡單,內建語音指示,被稱為「傻瓜電擊器」,即使是沒有醫學背景的民眾也能依照指示使用。
當患者心跳驟停時,AED可搭配CPR使用:
- 在進行胸部按壓的同時,請旁人尋找AED並打開機器。
- 按照語音指示,貼上電擊貼片於患者胸口。
- 若AED建議進行電擊,施救者應確保無人接觸患者,再按下電擊鍵。
- 電擊後,立即回到CPR的胸部按壓步驟,持續進行急救,直到患者恢復呼吸或救護人員接手。
最新「民眾版」CPR心肺復甦術急救口訣及流程:叫、叫、壓、電(叫、叫、C、D)
1️⃣叫:確認安全並喚醒患者
首先,請確認現場環境是否安全,以確保自己與患者的安全無虞。接著,可輕拍患者的肩膀並大聲呼喊,確認患者是否有反應或意識。只有在患者無反應、無意識時,才能進一步施行急救。
2️⃣叫:尋求協助並撥打119
立即向周遭民眾呼救,請他人幫忙撥打119並尋找就近的AED(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)。若現場只有你一人,應儘速撥打119並開啟擴音模式,聽從119勤務人員的即時指示進行急救操作。
3️⃣壓(Compressions):執行胸外按壓
心跳停止時,血液無法自然流動供應氧氣,因此需透過連續、規律的胸外按壓,維持心臟功能與血液循環,爭取寶貴時間等待AED或專業醫療人員接手。
【胸外按壓標準步驟】
- 正確姿勢:面對患者、雙膝跪地,位置靠近患者胸部兩側,膝蓋與肩同寬,以便穩定施力。
- 手部擺放:雙手交疊,一隻手的手掌扣住另一隻手背,手掌根部放在患者兩乳頭連線中點的胸骨上方,手肘完全打直。
- 施力技巧:以身體重量垂直下壓,按壓速度約每秒2下(即每分鐘100~120下),深度至少5公分。
- 確認回彈:每次按壓後讓胸部自然回彈,但手掌不離開胸部,確保連續有效的循環。
- 保持節奏與連貫性:除非必要,避免中斷按壓,若需中斷,請勿超過10秒。
4️⃣電(Defibrillation):使用AED進行電擊
當AED抵達現場,請立即依照語音提示與圖示指導操作。AED會自動分析患者心律,並決定是否需要進行電擊:
若AED建議電擊,請確保無人接觸患者,再按下電擊按鈕。
電擊後,馬上恢復胸外按壓動作,繼續急救。
AED會每2分鐘重新分析心律,請依其指示重複操作,直到患者恢復心跳、恢復意識或救護人員接手為止。

最新「專業版」CPR心肺復甦術急救口訣及流程:叫、叫、C、A、B、D
根據衛生福利部於2021年更新的CPR急救流程,最新的急救口訣為「叫叫CABD」,其中「D」代表取得AED並搭配使用。完整步驟如下:
1️⃣ 叫(確認意識)
- 輕拍患者,呼叫對方,確認是否有意識。
- 確保環境安全,不會危及施救者與患者。
2️⃣ 叫(求救)
- 若患者無意識,請旁人立即撥打119求救,並尋找AED。
- 若現場無人協助,應先進行約2分鐘(5個循環)CPR後再撥打119。
- 開啟手機擴音,聽從119執勤人員的指導。
3️⃣ C(胸部按壓,Compressions)
- 跪在患者身側,雙手重疊,手肘打直,以身體重量垂直用力按壓胸口中央(兩乳房連線中央的胸骨處)。
- 按壓頻率:每分鐘100~120次,按壓深度約5~6公分。
- 不能中斷超過10秒,確保血液循環不中斷。
4️⃣ A(暢通呼吸道,Airway)
- 採用「壓額抬下巴法」:
- 一手按住患者額頭,另一手輕抬患者下巴,使呼吸道打開。
5️⃣ B(人工呼吸,Breathing)
- 捏住患者鼻子,口對口吹氣,確保胸部起伏。
- 吹氣2次後,立即回到胸部按壓(C步驟)。
- 循環原則:30次胸部按壓 + 2次人工呼吸,持續進行急救。
6️⃣ D(去顫,Defibrillation)
- 取得AED後,開啟機器並按照語音指示操作。
- 黏上電擊貼片,確保無人接觸患者後,按下電擊鍵。
- 電擊後,立即回到CPR的胸部按壓步驟,持續急救。

近期YUKI「疑假冒義消」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,撇除掉其複雜的身分因素,我們該好好地省思CPR救人與被救的雙向關係。當面對有人突然倒下、心跳驟停的緊急情況時,許多人可能會因擔心法律責任而不敢伸出援手,甚至害怕「做好事卻反被告」。但實際上,在許多國家與地區,都有法律保護見義勇為者,讓民眾在施行心肺復甦術(CPR,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)時無須擔憂法律風險。
那麼,施行CPR是否可能面臨法律責任?該如何保護自己? 以下我們將從法律責任、保護機制及應注意事項等角度進行解析。
幫人做CPR會有法律責任?可能被告嗎?
在大多數情況下,施行CPR不會構成法律責任,因為當事人是基於善意救助的原則來進行急救。然而,在一些極端案例下,可能會引發法律爭議,例如:
- 不當施行CPR,導致二次傷害:如果施救者技術不當,導致患者肋骨斷裂或其他傷害,可能被家屬追究責任。
- 患者或家屬認為不應急救:某些特殊情況下(如患者有「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指示DNR」),家屬可能質疑施救者的行為。
- 延誤專業醫療救助:若因施救者的行動耽誤了救護人員的專業處置,可能引起醫療糾紛。
但整體而言,只要是在合理、善意且符合標準程序的情況下施行CPR,通常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聽聽律師怎麼說「良好撒馬利亞人法」
許多國家與地區都有「良好撒馬利亞人法」(Good Samaritan Law),專門保護善意施救者,避免其因施行急救而承擔法律責任。
以台灣為例,根據《緊急醫療救護法》第14條規定:「非因重大過失而致患者傷害者,免除其法律責任。」這表示,只要不是因故意或重大過失(如惡意傷害、錯誤使用AED等),施救者就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。
其他國家如美國、日本、加拿大等地,也有類似的法律保護,只要是出於善意救援,即使造成患者傷害,也不會被法律追究。
如果患者或家屬追究責任,該怎麼辦?
儘管法律對於善意施救者有一定的保障,但如果仍遭遇家屬質疑或可能的法律糾紛,建議採取以下措施:
- 保留現場證據:若有其他目擊者,可以請對方協助作證,或由監視器、手機錄影紀錄施救過程。
- 說明施救過程:清楚向醫護人員、警方說明當時的情況,包括患者的狀態、施救步驟等,以確保自身行為符合標準程序。
- 尋求法律協助:若真的面臨法律訴訟,可諮詢專業律師,並依據「良好撒馬利亞人法」進行辯護。
勇於施救,法律不會讓你吃虧!
在緊急情況下,立即進行CPR可能是患者存活的唯一機會。雖然有人擔心「做好事反被告」,但事實上,多數國家的法律都明確保障善意施救者,只要遵循正確的急救步驟,幾乎不會有法律責任。
學習CPR與AED操作,不僅能拯救生命,也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全。下次遇到緊急狀況時,不必猶豫,勇敢伸出援手,因為你的行動,可能改變一條生命的未來!
